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简介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是2023年3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伊丽莎白·冯·塔登,译者是顾牧。
是什么造成了现代人越来越普遍的孤独感?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
本书试图诊断当代生活的各个面向,展示现代人走向孤独的历程,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竖起顽固的技术屏障,似乎为脆弱的现代人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但这种缺少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是否应该是人类的未来?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网络点评
这本书名为《自我决定的孤独》,但它实际上讨论的是“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作者伊丽莎白·冯·塔登通过分析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爱与代偿”的现象,如宠物经济、抑郁症、皮肤饥渴症和公益拥抱等,试图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类始终渴望被触摸和关注,直到生命的终点。
作者在第二章中通过历史角度回顾了亲密接触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如此之难的原因,即接触带来的阴影仍未远去。她引用了一些数据和案例,如德国法院在1966年关于婚内性行为的判决中认为女方应该在夫妻性生活中表现出牺牲精神,即使她无法得到满足;90%的少女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不是因为自己愿意才与男孩发生性关系;同性恋也被认为是违法的;在避孕药进入市场时,滚石乐队的歌曲“我不可以不满足”被用来宣传避孕药。因此,亲密关系并不总是100%安全的。
此外,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作者在最后两章中分析了文化因素、居住条件和移动互联网等原因。总之,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缺乏亲密关系的根源,让读者深入了解了这个问题的本质。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表达了什么?
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
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
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亲密的风险是伤害,安全的风险是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无解。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如何解决困境的知识,同时也给予我们日常生活以重大启示。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作者
伊丽莎白·冯·塔登(Elisabeth von Thadden),德国记者、作家,曾在巴黎和柏林修读文学研究,现任德国知名媒体《时代周报》的政治版编辑。
顾牧,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德文学交流与文学作品译介,已出版《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无欲的悲歌》《弗洛伊德传》等译著二十余部。
出版社: | ISBN: |
电子出版物发行数量:0 | 版权持有: |
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 | 电子出版物发行时间: |
电子出版物发行批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