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0年的春晚,王菲唱火了一首《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这首歌的作曲和原唱都是李健。他在2002年的冬天,看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被深深打动,于是将小说里动人凄婉的绝恋化作旋律,谱出了一首属于那个女人的《传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我们窥见李健书单日常的一角,其实他的阅读涉猎是极广的,包含了哲学、小说、历史、诗歌、政治等多个领域,本周借阅馆挑选了5本重点推荐,赶紧来看看吧~
No.01《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位拷问人类灵魂的残酷天才”,这在被无数大师封神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它过度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种种崇高与丑恶,并将人的矛盾放进俄罗斯民族的矛盾中,试图找寻到尽管并不存在的理性与感性,光明与黑暗的平衡,结果再次论证了这个世界永远可以比想象的更癫狂。有人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处处能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的影子,只有了解陀翁的生平,才能明白他的深刻和复杂,疯狂与毁灭,这样的书其实是不大建议涉世未深的人多读的,因为一旦领略到超越自身经历的人的复杂,又没有能力处理可能会因陷入巨大的无力,对现实失去方向。
No.02《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旅美后创作的第一部书,出版次年便蝉联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52周,且接连再版了四十余次,这本就是为了让西方了解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而专门写作的英文书。书中谈庄子的淡泊,赞扬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等等,贯穿始终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虽然有些思想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个别批判也仅凭私人喜恶,但我们以此才能窥见一个时代的思想,一些“中庸”的豁达,有人借它寻求安稳度日的法子,有人与它共鸣置身事外的闲适,而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是高雅的艺术,还是生活的真谛,待翻阅后,或许就有定论了。
No.03《活着活着就老了》
冯唐
冯唐自称“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实际上他的杂文卖得比小说好,小说卖的又比诗好,这本算是冯唐杂文的集大成了。杂文看见识、读文笔,而冯唐的书稍微翻过几页就知道基本是一个味道,文风还出了名的野,可以看个乐呵,但凡试图从里面悟出点干货或者人生哲理,那就翻错书了。要说诗歌和小说,还有体裁能包装出点正经样子,杂文就是冯唐聊了聊自己对每个阶段每件事的想法,没什么章法,但贵在坦诚。很多人喜欢拿他和王朔和王小波比较,其实没太大必要,谁都不能成为第二个王朔、第二个王小波,但一样不会有第二个冯唐,他的阅历之广,他写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篇篇看下来虽然眼花缭乱,也让人知道了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带着这样的思想,过着这样的生活,然后成了一个像他所说的“爱读书,脸皮又厚到肯偷书,身手又好到能偷到书”的人,就很有意思。
No.04《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
这本书更早于《老人与海》发表,一经出版就引起热烈反响,为海明威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他在坊间的副标题又叫“海明威的二战回忆录”,关于战争的描述大多是来自他作为战地记者亲身参与的西班牙内战的真实素材。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的原型也是一位在西班牙战争中阵亡的鲜为人知的英雄罗伯特·梅里曼少校。《丧钟为谁而鸣》的故事跨度时间仅有三天,但这短短三天却让主人公罗伯特从一个纯粹奉命执行“炸桥”任务的军人,变成一个热爱生活,反思战争的有血有肉的“人”,海明威刻画人物心理、对话之强悍,是可以寥寥几句就能将人彻底代入一众鲜明人物交织出来的悲剧命运中,读完仿佛也跟着过完了一生,莫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这本称得上最好的反战小说之一。
No.05《枕草子》
清少纳言
清少纳言,这个称呼是入宫出任女官所得的官衔,她的真实姓名、生平事迹及家世背景几乎没有资料可考,其人却是平安时代有名的三大才女之一,《枕草子》随笔也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齐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双璧。清少纳言爱用“有意思”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枕草子》是她落魄潦倒时写下的,细碎的文字透着一股子清净,字里行间依稀能觉知出一种轻盈的幸福感和温婉的内心力量。如果将这本随笔与同时期其他书一起读,你会看到一个从女性视角投射出的鲜活时代与生活在其中的那类虽远离底层劳作,无关庙堂之争,但会用敏锐感受力探知生活全部细节的平安时代优秀女性的思想意趣。